在报志愿的时候选专业真的是让所有家长都头疼的事儿。为啥这么说呢?
有句话讲得好,“专业决定职业类型,分数决定院校层次”。整个志愿填报过程中,咱们能主导的是分数吗?
其实不是,咱们国家的大学分985、211,还有双一流大学,然后一本重点、一本公办、二本公办、二本民办等等。所谓分数决定院校层次,就是高考分数一出来,基本上你能上啥层次的大学就定下来了。
所以我们常开玩笑说,考550分和560分没啥区别,因为都上不了211大学;考530分和510分差20分,可不见得530分的以后工资待遇就比510分的高,这可是不争的事实,大家不得不承认。
严格来讲,报志愿其实就是做选择。在整个报志愿过程中,咱们能自由选择的就两样东西,一个是专业,另一个是城市,学校基本是分数定好的。比如说考了630分,要不就选个中底部的985,要不就挑个好点的211;要是考了580分,要么选普通一本公办里的特色院校,要么就选个底部的双一流大学。
那选专业要不要遵从孩子的兴趣呢?家长们,我先问你们个问题,你们平时最喜欢吃的菜是啥?听到这问题,你们心里是不是马上就有答案了?像啤酒鸭、水煮鱼、烧烤啥的。
为啥问这个呢?这就是大家在饮食方面的兴趣爱好呀。你们回答的时候,是不是因为吃过水煮鱼、烧烤这些,所以才能说出喜欢吃啥。但要是换个角度,去问孩子“儿子/女儿,想好以后想学啥专业了吗?跟爸妈说说”,这时候孩子咋想呢?
一个18岁的孩子,还没步入社会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的都是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语文、英语、历史、地理、政治这些基础学科。在我看来,所谓兴趣,得是尝试做不同的事,在这个过程中能带来愉悦、快乐的感觉,或者突然就特别喜欢干某件事,这才叫兴趣。
可对于高中生来说,他们没学过计算机,没接触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,不懂人工智能,甚至连法学的法条都没碰过,审计的资产负债表都没看过。没经历过这些,让孩子怎么回答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?
假设你问孩子以后想学啥专业,孩子说想学计算机,你再反问他,“那你知道Python编程和Java编程有啥区别吗?”要是连这问题都答不上来,就好比有人说喜欢炒菜,却连油和酱油都分不清,那孩子说喜欢某个专业又有多大意义呢?
孩子说喜欢法学,可连经济法、民商法、刑法、刑事诉讼法有啥区别都不知道,法考考多少分也不清楚,这时候说喜欢法学,能信吗?
所以90%以上的家庭,根本没办法从兴趣来判断孩子喜欢啥专业。很多家长所谓的开放、自由,让孩子自己考虑以后干啥工作,美其名曰为孩子负责,可实际上,让孩子在没经历过的领域选专业,他们根本就不懂啊。
咱们很多家长还会犯个错误。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数据,专业一共有816个。好多家长就一头扎进这816个专业里,今天听这个直播间,明天听那个直播间,这样永远都出不来。其实选专业的逻辑应该是用排除法。虽然不知道最喜欢哪个专业,但通过描述专业的工作环境、场景,或者结合孩子的优势学科,就能判断孩子对这个专业喜不喜欢,有没有优势。
咱把这816个专业按照文理分科来看,选科是物化生、物化地的理科生,能报的专业是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;文科家长,选科是历政地、历政生,或者物理、生物、地理,物理不选化学的,能报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法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哲学和教育学。
先讲理科生。选课是物化生、物化地的,理论上既能报理工农医,也能报经管法文这些文科专业。比如说报志愿,可不能第一个大学填理工高校,第二个填师范高校,第三个填法学院,要是被第一所大学录取学理工科,第二所大学录取当老师,第三所大学录取从事法务工作,这肯定不行。得先想好到底是读理工、师范还是法学。所以理科生要先想清楚,是干理工农医的活,还是跟文科竞争,报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法学、文学这些。这就是先把理工科和文科分开。
要是考虑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,就得做排除法。先问自己愿不愿意当医生,或者从事医护、医技类专业,像临床医学、口腔医学、麻醉学、儿科学、精神医学、医学影像学等等。但注意,不能直接问孩子“儿子/女儿,你喜欢当医生吗?”
这就好比问“满汉全席里有道菜叫蒸熊掌,你喜欢吃吗?”你都不知道满汉全席有啥菜,更没吃过蒸熊掌,咋回答呢?
孩子也没当过医生,同样没法回答。所以要反过来问,问孩子对医生这个职业是不是特别讨厌、厌烦。只要孩子不是特别讨厌,就可以把这类专业作为备选之一。选专业得有备选一、备选二、备选三,用排除法嘛。要是考虑医学,就把它放进备选专业库。
再看农学,农学专业一般跟动物或植物挂钩。跟动物相关的有动物医学、动物科学、水产养殖;跟植物相关的有园林、园艺、生物育种等等。但不管是中国农业大学,还是地方的江西农业大学,跟植物挂钩的专业得下地,跟动物挂钩的工作环境一般都脏乱差。
比如学动物医学,以后可能进养殖场或者宠物医院,宠物医院工作环境虽然看着干净,但工作中因为动物排泄物等原因,实际也不咋地。当然也有可能进农科院、农科所,不过想拿到15万以上工资待遇,起码得硕士、博士起步,而且这个专业对化学和生物要求比较高,往上关联生物,往下关联化学,所以生物化学得不错的孩子学这个比较合适。
同样问问孩子是不是特别讨厌农学相关专业,如果不讨厌,就放一个或者两个进备选;要是讨厌,就直接排除。
接着是理学,理学主要是基础学科,像数学与应用数学、物理学、应用物理学、化学、应用化学、生物科学、地理科学等等。理学是在高中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、生物基础上,到大学深入研究。比如高中数学学函数、三角函数、立体几何、导数,大学就学高等代数、线性代数、复变函数。
学理学得满足三个前提:
一是院校层次至少211以上,不然学校老师不够优秀,教得不好,咋能学懂、好就业呢?;
二是以后想当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老师,可以选理学;
三是虽然考不上211,但偏科,比如570分,数学能考125,物理能考85,这种情况也能考虑理学。要是这三个条件都不符合,那就只能排除理学了。
剩下就只有工科啦。工科在家长们眼里就是一技之长,包含计算机、自动化、机械、电气、能源与动力、航空航天、化工、轻工等等专业。家长们可能会问,孩子数学不太好,只有100分,物理60分,学工科能学明白吗,能拿到1万元工资待遇吗?
咱得知道,咱们国家14亿人口,月工资能超过1万的只有10%,别老想着互联网大厂30万年薪,那起码得985本科起步,能达到985学历的,也就占全国前3%甚至1.5%。所以啊,想通过学工科专业拿高工资,得看在产业链的哪个位置。所有专业对应的产业分上游、中游和下游。
上游搞产品迭代和技术研发,像4G换5G,用C919迭代波音,这起码得985、211的硕士、博士起步;上游弄好后,中游就是大胆复制生产、批量制造和应用,本科生和硕士生干这活;产品和技术覆盖下去后,下游就是维护维修保养和调试,本科生和专科生做。
所以工科肯定能就业,工资高低和大学层次、个人努力有直接关系。要是一个专业努力就能拿高工资,那它不就是好专业嘛。选工科专业,如果对专业了解多,可以在里面挑,比如就考虑计算机、微电子或者人工智能;要是不太了解,有个原则叫选宽不选窄。像计算机能应用到各个行业,机械能用于工业制造、车辆、船舶、航空航天,电子信息里的通讯工程也能用于各个行业,宽口径专业意味着本科毕业后能到各个行业就业;窄口径专业,比如纺织工程,就主要对应纺织行业。
所以不太了解专业的话,本科就选宽口径专业,像计算机类、机械类、自动化、电气电子信息类、能源与动力、仪器类等等,把这些作为备选,再根据分数看能上啥大学,这大学有没有招生计划,哪些学校的这些专业是优势专业,以及这些专业和本省支柱产业是否匹配,比如广东和江苏电子产业是支柱产业,电子信息专业在这俩省可能就好就业。
所以选工科专业要考虑多个维度。而且别定死某一个专业,如果考虑医学和工科,就做一套医学方案和一套工科方案;高分段考虑理学和工科,就做一套理学方案和一套工科方案;考虑农学和医学,就做一套农学方案和一套医学方案。为啥呢?
定好专业大类后,具体学啥专业,还得看在哪个大学、哪个城市学,了解更多学校信息后,再反馈到专业选择上进行调整,这就是理工科选专业的方法。
下面讲讲文科类选专业。文科专业有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法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、教育学。是不是感觉很难选?
其实也不难。历史学、哲学和教育学,可能大部分家长都会主动考虑。教育学里有小学教育、学前教育、特殊教育这三个专业能培养老师,小学老师、早教幼教、学前老师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,要是考虑这些,就放进去,不考虑就可以排除。
这样一来,文科主要选择可能就在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法学和文学这几个方向里。经济学里热门的有金融学、财政学、国际经济与贸易;管理学里热门的有人力资源、会计、审计、财务管理、工商管理、市场营销、物流管理;法学里热门的就是法学和知识产权;文学里热门的有汉语言文学、小语种以及新闻类。
文科选专业,如果定了这四个方向,就得给喜欢的专业做个123456的排序。比如说,除了山东、浙江、河北、重庆、辽宁、贵州和青海,很多省份报志愿都有调剂,你说法学好,第一专业填法学,后面就不管了可不行。
所以文科就是先把喜欢的专业挑出来,按照个人喜好排序,比如文科选择方案可以是第一法学,第二会计审计,第三金融学,第四财政学,第五师范,第六汉语言文学。然后把这些专业带入到现在分数能上的学校,看哪些学校有招生计划,筛选出中意的学校,再根据这些学校的地域、层次等信息,反馈到专业排序里,看是否要调整
。
总结一下,报志愿重点在“报”,里面有学校、地域、硕士点、博士点等很多信息,不能光盯着专业想,得动起来,不然永远不知道孩子适合啥专业。